追忆与母亲 姨妈和表姐的二三事(01) (第2/3页)
置。我伸出左手覆盖在了那个小手印上,一种难以言表的
感觉涌上了我的心头,我与那个熟悉中带着一丝陌生的孩子产生了超越时空的无
言对话。
追寻过去的斑驳记忆真的有意义吗?那时的我,忽然有了些许感悟,正是那
一段段或清晰或模煳的记忆才造就了现在的我,假如失去记忆,我还是我吗?
有感于此,我才想将过去的记忆通过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,以此跨越时空告
诉未来的我,你是由一段段记忆碎片所组成的!切勿忘记过去!
*** *** ***
我出生于上世纪年代末上海的一家小康家庭中。在度过动乱的7年代,
以及经过胡耀邦主席的拨乱反正,年代中后期的上海经济已然恢複了几分元
气,上海市政府也放开了外来人口限制,大批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也随之成群来到
这座城市,这一举措给之后的上海带来了无法预估的后果。
尽管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为上海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但也正因大
量外来人员的涌入,城市的平衡也随即被打破,参差不齐的外来人员让上海的犯
罪率在短时间内大幅飙升,盗窃与诈骗桉件充斥纸媒,一时间上海市民人人自危,
一种思想逐渐蔓延开来。当时,某些上海人往往偏激地认为所有的外地人都是潜
在的犯罪者,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,无论他们是善是恶,都将他们一概论之。但
这样的思想在随着外地人与上海本地人的不断交融中失去了话语权。
事实上,除了某些来上海准备捞一笔不义之财的人,大部分的来沪人士都很
勤劳,至少比上海许多本地人要勤劳得多。
&x5730;&x5740;&x53D1;&x5E03;&x9875;&xFF12;&xFF55;&xFF12;&xFF55;&xFF12;&xFF55;&xFF0E;&xFF43;&xFF4F;&xFF4D;。
发布页⒉∪⒉∪⒉∪点¢○㎡
当时上海人早已习惯了国家分配工作,习惯了定点定量的工作,他们当时或
许根本想不到未来会出现3个外地人同个上海人竞争一份工作的情况。当时上
海本土的国营企业为了保护上海本地人的权益,只会把5%-%的工作岗位
留给外地人。而私营企业则不然,他们开始大幅增加外地员工的比例,因为那些
外地员工比上海员工更勤勉,更具拼搏意识。我那作为私营业主的父亲,同样更
热衷招聘外地员工。
我的父亲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年,岁入伍,参军4年,长年的
军旅生涯造就了他坚忍、豁达的性格。退伍后,他在原上海市南市区开了家茶叶
外销店,开店初期由于老战友们和邻居们的捧场生意很快就步入正轨,虽不能说
日进斗金,但茶叶店每月的盈利是当时我那身居国营企业经理的母亲的月薪的6
余倍。但这样的日子在我7岁那年宣告结束。
我父亲在参军期间便极为热衷慈善,即便是退伍后也会每个月捐些善款以及
每三个月献血一次。
在99年那年,我父亲在外地供货期间在一个流动献血车上献血后染上
了乙肝,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他染上了乙肝,在回到上海2个月后,他经常感到
四肢乏力,去医院体检才查出患上了乙肝,直到那时他仍不知是如何患上乙肝的,
听医生说血液传播是乙肝的主要传染途径,他才开始怀疑是否是两个月前外地献
血的时候染上的,向当地的商人朋友询问后,才得知当地的流动献血车已经被纸
媒曝光了输血设备不净等安全问题。
医生建议我父亲不能劳累,得长期静养,但他并不想放弃经营多年的茶叶店,
也不放心由外人托管茶叶店,尽管家人、亲戚都反複劝过,但他始终坚持亲自批
货、供货。这样的工作对于一个乙肝患者而言过于辛劳,仅仅两年后我父亲的乙
肝就恶化为肝癌,查出时已是中晚期,医生对病情的预测是最多半年,可我父亲
却整整撑了两年零七个月,代价则是花了4馀万,要知道4多万在当时的上
海内环内足够买一套平左右的沿江一手商品房了,当然那时候还没有出现
商品房这个概念。
时至今日,我对我父亲的记忆已然模煳,只记得每当我没有按时完成作业,
他总是强撑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