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节 (第1/2页)
“无限趋近于0?” 不知为何,小牛的心中忽然冒出了一股有些古怪的情绪,就像是看到莉莎和别人挽着手从卧室里出来了一样。 不过很快他便将这股情绪抛之脑后,思索了一番道: “那不就是割圆法的道理吗?” 割圆法,也就是计算圆周率的早期思路,上过小学人的应该都知道这种方法。 它其实暗示了这样一种思想: 两个量虽然有差距,但只要能使这个差距无限缩小,就可以认为两个量最终将会相等。 割圆法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一种被抛弃的数学工具,以徐云随口就能说出韩立展开的数学造诣,理论上不应该犯这种思想倒退的错误。 面对小牛的疑问,徐云轻轻摇了摇头,说道: “牛顿先生,您所说的概念是一个非级数的变量,但如果更近一步,把它理解成一个级数变量呢? 甚至更近一步,把它视为超脱实数框架的……常量呢?” “趋近于0,级数变量?常量?” 听到徐云这番话,小牛整个人顿时愣住了。 无穷小概念,这是一个让无数大学摸鱼党挂在过树上的问题。 一般来说。 一个人从大学生到博士,对于无穷小的认识要经历三个阶段。 第一阶段跟第二阶段的无穷小都是变量,认识到第三阶段的时候,所有的无穷小都变成了常量,并且每个无穷小都对应着一个常数。 这些常数都不在实数的框架里面,都是由非标准分析模型的公理产生出来的。 第一个阶段是上大学学习数学分析或者高等数学的时候的认知,也就是无穷小是要多小有多小。 即正负无穷小的绝对值,小于任意给定的一个正实数。 第二阶段是学习非标准分析的时候,很多微积分公式引入了无穷小量,出现了序之类的概念。 第三阶段是认识数学模型论的时候,这时无穷小量可以变成常量。 一旦对无穷小量认识到是常量,就会发现存在一个更广阔的数学世界,这个数学世界比当今已知的数学世界更广更深更复杂,出现了第二类极限思想及其几何结构,第二类极限思想是无穷大空间赋予的,标准分析的极限思想是无穷小空间赋予的。 接着便出现了欧式几何跟非欧式几何的相容现象,平行交点坐标都可以准确表示出来。 上述情况又衍生出了很多的非常规几何,它们既不是欧式几何也不是非欧式几何,是属于第三种几何类型(中式几何)等等。 而第三阶段的对无穷小的认识有什么实际意义呢? 最直接的说就是,你可以去搞超级计算机了。 目前国内对于第三阶段研究最深入的便是中科大,潘建伟院士和陆朝阳教授的量子计算机也是这方便的直观表现之一。 参加过超级计算机算法研发面试的朋友应该都知道,无穷小的三阶认知是面试的必考题。 此时小牛的理论知识虽然没有那么完善,但作为微积分——特别是无穷小概念的提出者与奠基人,他隐约能对这些信息作出反馈。 随后徐云拿过笔,继续写道: 假设一次项系数在平衡位置处为零,那么最小只能保留到二次近似,自然就得到了势能与平衡偏离量二次相关的形式: v(r)≈[v’’(re)/2!](r-re)^2 v(r)≈k/2(r-re)^2。 写到这儿。 徐云便停下了笔,看了眼有些出神的小牛,悄然转身离去。 出门前,他从桌上拿了一小包白糖、一点盐、小半勺黄油、一口闲置不用的坩埚和两颗土豆——前几者都是早晚餐常用的调料,后两者则是应急用的储备粮。 然后踮着脚尖,轻轻的掩上了门。 小牛对此毫无表示,他就这样呆呆的看着徐云的公式,尤其是那个约等号。 过了几分钟。 他的喉结忽然上下滑动了几下,嘴中发出了几道咕噜咕噜的声音。 片刻后,他一个箭步窜回座位,飞快的动起了笔。 三个小时后。 只听哐的一声,小牛夺门而出。 嗯,物理意义上的夺门而出——他把门给撞了下来,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