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雍一小兵_第六十六章 立寨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本站域名并非永久域名!随时会关闭!请到→→→点击这里

   第六十六章 立寨 (第2/2页)

在自己的营寨箭楼上,看着日渐增高已经快与城墙同高的城西大营寨墙。对站在身后的儿子林宗燧问道:“你说,他把营寨寨墙建这么高,这西部都尉想干什么?听说他还在自家的营寨外建了三条壕沟,每一条壕沟都宽一丈以上,深一丈以上,沟内扎上竹签,洒满铁蒺藜。”

    林宗燧年龄同王镡相仿,对于王镡的事迹,他是了解颇深,连乌墨叔叔都佩服王镡,他更不敢小觑这位同龄的都尉。他想了想,说道:“父亲,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研究如何防御獯鬻人入侵。在这边塞之地,我们现阶段跟獯鬻人作战,最好的方法就是防守,不是进攻。并不是说我大雍军队打不打得过獯鬻人的问题,而是对方根本就不会同我大雍决战的问题。

    父亲,根据这大雍同獯鬻两百多年的交战就可以发现,有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,除了个别特殊情况,獯鬻人的战败,大多都是小败,很少伤筋动骨。而獯鬻人的胜利,往往都是大胜,将我大雍军队杀得一溃千里。甚至还有很多战役,都是我大雍军队先胜而后败。

    如果将视线范围放宽,还会发现这种现象不光出现在我雍国,冀国、幽国也同样如此。”

    历史上有名的高粱河之战就是如此。宋太平兴国四年(辽保宁十一年,公元979年),正月,宋太宗分遣诸将多路出兵,围攻晋阳。其后,他又亲赴前线督师。三月,云州观察使攻破北汉西龙门砦,擒获甚众,随后又大破契丹援兵于晋阳石岭关。

    接着宋军队连克盂县、隆州、岚州,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,诸军轮番进攻。宋太宗亲临晋阳城下,诏谕北汉国主投降不果,于是命令宋军队用抛石机发巨石攻城。五月,宋军队破晋阳西南羊马城。宋太宗又移师城南,继续监督诸军攻城。北汉外无援军,内无粮草,军心崩溃,北汉国主欲战无力,只好出降,北汉遂平。

    而在晋阳发生战斗的同时,辽国接到北汉的求援,辽景宗马上以宰相为都统,冀王为监军,率军赴援。三月,辽军到达白马岭,当先被一条大涧阻隔,宋军队驻扎在对岸。宰相等辽国将领认为应等待后军,再与宋军决战,而监军则认为应率先锋一鼓作气急击宋军,对宰相的力谏并不听从,监军率辽军渡涧进攻宋军队,辽军刚渡一半,北宗军队以骑兵半渡而击,大败辽军。辽国将领阵亡者甚多,剩余的军队被包围,辽国救兵到了,才击退宋军队。

    北汉灭亡之后,宋太宗就开始了他的骚操作,所谓君子一言,驷马难追。他这个天子显然没将自己的话当话。先是说话不算数,拒绝发放攻取晋阳、攻灭北汉的赏钱,搞得北汉军队军心涣散,诸军兵将多不愿行。

    接着又驱使宋军队从晋阳分路东进,翻越太行山,长途跋涉攻打幽州。

    而在这种军心不稳,辛苦劳累等种种不利的情况之下,宋军队却依然凭借自身的强悍在战争的前半程赢得了胜利,将辽军打的是落花流水。幽州境内各种心向中原的文官武将纷纷归顺宋。

    但是辽国在这种劣势下,却依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,而这场胜利只是用了一次奇袭。一次奇袭就逆转了局势,力挽狂澜。

    而宋战败的主要责任应该由宋太宗来负,他为了更好地控制与驾驭出征将帅,开始实行“将从中御”的政策,授予出征将帅应对谋略、攻守计划,或授以阵图来指挥前线将帅作战。

    宋太宗将战争想的太理想化了,伐辽之战打得太过急切。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太想证明自己,想要效仿后周世宗的高平之战,来震慑武臣,建立盖世武勋,以此证明自己比兄长宋太祖更加厉害。

    但是宋太宗的能力和职位并不匹配,他只注重进攻而不注重防守。使得辽军一次夜袭直接打到了自己的行在,用自己的屁股硬接了一箭,然后就坐着驴车达成了高粱河车神的成就。

    而这场战事说明了什么?

    绝对不是辽军有多么厉害,于万千人丛中杀穿了宋军打到了宋太宗的御帐。完全是宋军不注重防守,给辽军抓到了破绽。

    前车之鉴,后事之师。兵法云:“先为不可胜,以待敌之可胜,不可胜在己,可胜在敌。”

    王镡知道獯鬻人最大的弱点就是打不了攻坚。骑兵上不了城墙,也破不了营寨。依托广牧城,将营寨寨墙加高,防御加厚,獯鬻人想要攻城,就得下马来攻。

    而军中将领想要出去浪战也可以,哪怕战败了打输了,往营寨一跑,便能兜底,将损失减至最小。木原十二钺的大雍一小兵


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