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4章:天工署 (第2/3页)
总管府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。 这几天,总管府上下都在忙碌一件大事情,那就是又有三千匠户到来。 隋朝匠人分官匠和私匠两种,朝廷从民间匠人挑选技艺高超的工匠,成立军户一般的特殊户籍,所以官匠水平普遍高于民间私匠,工部、将作监、少府监、军器监、都水监名下的能工巧匠就有十几万人,由此而来的就是十多万户匠户。 奉命入京哭穷的虞世南连镰刀、柴刀、锄头等农具也要,朝廷给不了他,只要以钱代替,这家伙从民部领到钱以后,一律在京城花光了,把西市的农具扫荡一空,由此带来的轰动问题是全城就在说凉州落后得连农具都没有,监国太子杨广、尚书省感到大没面子,于是又从“四监”特批三千优秀官匠过来,意思是说“你们弄得朝廷都跟着没面子,朝廷现在给你们顶级工匠,你们自己造去吧,别在京城丢人现眼了。” 这些顶级工匠堪称是隋朝的技术工程师,加上杨坚之前批准过来的五千匠户,凉州现在计有匠户八千户,有这些人在,也意味凉州制作能力大为提高,很多东西不再依赖朝廷供应,官方的军械帐篷可以自己造、庭州的城池可以自己设计、直道可以自己规划、矿山可以自己找来开……丝绸、布匹、瓷器、酒、农具等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物品,也不再依赖于往返于关中和凉州的商人,百姓以后可以用低廉的价格就能从各州县的集市上买到本土产品。总管府官员都深知这个道理,因此十分重视这些匠户。 为了解决工匠们的后顾之忧,不仅把收缴回来的上等田分给了他们,还在杨集的要求下,专门把张掖城一片新区划给工匠居住,使他们家家户户住进了美轮美奂的小院落。 至于工匠们作业的作坊区,则是集中在弱水北岸、甘峻山南麓。当初决定把作坊迁过去,一来是各种作坊如果设在城内,近万名工匠和众多学徒叮叮当当的敲打之声十分扰民,二来建在城内,隐秘性也存在巨大的隐患,三来集中建立弱水边,原料都可以通过水运运过去,取水也十分方便。 如今已经建造出了规模堪比下县的作坊城,每个区域都划分得条理分明,虽然现在还有许多地方是空的,但工匠们的好待遇,迟早会吸引更多民间工匠投奔。 官署之内,杨集正对着一张纸发愣,上面线条纤细、有规有矩、层次分明的勾勒出一个立体图形,旁边又勾勒出曲折迂回的内部,旁边还标注出了炕面、烟道、烟囱等名称。 “张重,你画的是坑吧?”杨集目光看向站在自己向前的年轻工匠:“这是你的手笔?” 炕这种东西早在商朝末年的东北出现,最早的炕是地炕,后来游牧民族加入了床,于是东北人便把地炕改成高炕,关中就有很多炕,不过此时的火炕与后世的火炕相差极大,通风状况不是太好,一个不慎搞得满屋子烟,而且柴火燃烧率也不行,光冒烟不热炕,于是人们晚上在房间里用火盆取暖,而皇宫和富贵人家则使用同样发明于商朝的可以导烟、炭毒的壁炉。 “回大总管!”名叫张重的青年工匠拱手道:“草民看到作坊中省柴灶,便想到家里的炕,之后与数名前辈一起造出了这种炕,不敢独领此功。” 站在一旁的工曹王琮却摇头道:“大总管,张重提供了想法,另外那几人只是根据他的想法打造出来而已,若是没有他,其他人也没办法弄出这种灶台一般的炕。” “试了吗?效果如何?” “试了,而且用的燃料还是有毒的石炭,效果相当好。”王琮激动的说道:“大总管,每年这个时候,北方都会冰天地雪,每年总会有不少老弱病残冻死,如果将这种可以燃烧石炭的新炕推广到整个北方,以后的情况,必将大大改观。” “王工曹所言极是。”杨集点了点头,向张重说道:“我大隋王朝素来是有功必赏,不知你可愿出仕?” “出仕?”张重和王琮同时大吃一惊,不可思议的看向杨集,大隋王朝虽然重视工匠,并且设立了专管锻造、营造的工部、太府寺和四监,但官员都是选拔上来的文人,而不是工匠,杨集这么说,岂不是代表工匠也可以当官了? “别太激动了,虽然说是出仕,但权利可没多少。”杨集笑着说道:“我准备在作坊城设立一个天工署,专门研发军备和利民技术,凡是研究出利于军事民生的物品、凡是改进现有技术的人,都会获得相应奖励,但是这个天工署接隶属于总管府,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。张重头脑灵活、认识文字,还会画图纸,暂任署正一职,俸禄比照上县县令,一年两百石。” 尽管没有什么实际权利,两百石的俸禄在朝廷大员面前也不算什么,可杨集对工匠认可的态度,却令张重激动不已,躬身行礼道:“多谢大总管,草民一定努力研究更多物品出来。” “独木不成林,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,哪怕穷尽一生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